未知
2010年4月20日《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上,加多宝集团执行总裁阳爱星先生代表集团向玉树捐赠1.1亿元人民币,帮助受灾同胞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王国良、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副会长陈开枝、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加多宝集团副总经理伍玉豪共同为玉树农畜综合交易市场揭幕。
加多宝·学子情公益活动。
不知道还有什么饮料能跟加多宝一样,一出世便带着善意的光辉。清道光年间,王泽邦研制凉茶的目的,就是帮助受疾病困扰的南粤众生,使其免受瘴疠之苦;而香港鸿道集团的陈鸿道先生创建加多宝集团,则本着弘扬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帮助更多的人享受健康快乐这个善念;十多年前的加多宝公益行,更是加多宝公益事业中绚丽篇章的开端……加多宝就是这样在“以善为本”中一步步走向成功与辉煌的,这也是别人难以复制的大爱与善为。这种文化基因和软实力,注定加多宝将成为一个卓越而不凡的企业品牌,其大爱与善为,是别人难以复制的。
老子《道德经》有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以此观之,加多宝善道之生,其根在文化,源远流长;加多宝善德之畜,宏达而致远,厚德载物,实而不凡。
加多宝·学子情:爱心传承,致力于发展型助学
那一年,来自河北农村的中国地质大学90后大学生王春晖提交“加多宝·学子情”公益项目的申请书时,他完全没有想到,这个单纯是为了减轻家庭沉重的负担、让他顺利进入大学的举动,今后将会改变他的人生轨迹———后来他也成为一个公益团队的负责人,并以自己的行动影响了身边的人,让他们也伸出手来,资助贫困学子。
在加多宝运行13年的“发展型助学”模式下,受益的学子已经达10175名,这让业界看到加多宝这个构筑了中国凉茶版图的饮料巨头的另一面。
外界记忆中,加多宝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中以亿元级的捐赠金额一砸成名。然而在这背后,加多宝的“发展型助学模式”和“建设型扶贫”模式早已在企业界名声远播———善行,远非砸钱那么简单。
在市场层面,加多宝用18年时间、超200亿的销售额打造了一个凉茶中国梦。将公益理念悄然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的同时,加多宝显露出了另一个造梦的决心:“以善促善,人人公益”之梦。
目前,中国企业公益运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解读加多宝在公益领域18年的运作经验,也就是在解读中国企业公益之路应如何建立长效机制这个重要的发展命题。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庞宇娟和往常一样一头扎进学校图书馆。9个月前,这个来自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一个大山坳里的女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州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系。9个月后的今天,她早已适应了大学校园充实而忙碌的生活。
不过,如果没有加多宝那笔5000元的资助,庞宇娟也许不能那么顺利地进入大学校园。当时,这个苗族女孩身上那个“用存钱罐撑起大学梦想”的故事一度感动了很多人。时光回到庞宇娟的初中和高中时代。在那个小村子,辍学是最普遍的事。庞宇娟的姐姐辍学并早早嫁人了,弟弟也辍学了,身边的同学也相继辍学了。面对身体不好、无法干重体力活的母亲,以及为了供她读书而辛苦在外打工的父亲,庞宇娟也一度想过放弃。但最后,她通过自己采茶叶赚钱,硬是支撑起一个无比坚定的求学梦。
庞宇娟528分的高考成绩,成为山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不过,数千元的学费,对家里而言又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正在庞宇娟犯难之时,学校资助办的老师一个建议,缓解了这个家庭的燃眉之急———申请“加多宝·学子情”项目的资助。
顺利进入大学校园,离家千里之外,庞宇娟再也无法帮母亲分担家务,采茶存钱的办法已经不现实了,但她也有其他想法———庞宇娟告诉记者,她通过学校的勤工部在饭堂找到了一份收碗筷的兼职,每个月能挣到200多块。“这些钱足够我用来买生活日用品了。暑假我打算到广东找姐姐,在那打暑期工存钱。”
大学第一年,学业繁重,但庞宇娟的校园生活却过得很充实。在申请“加多宝·学子情”项目资助的时候,庞宇娟曾签署了加多宝《“1帮2”助学志愿书》。“听说以后可以跟着加多宝的公益团队去支教,我很期待能有那样的机会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一回忆起当时的申请决定,庞宇娟至今仍很感谢加多宝所给予的这个受助、自助也可以助人的机会。
2001年,出资5 .3万元帮助13名温州贫困高考生圆大学梦,这开启了加多宝的公益助学之路。迄今为止,加多宝在助学上共投入了超过5000万人民币的资金,资助学子10175名。庞宇娟,便是受资助的万名寒门学子中的一员。
类似的助学项目,加多宝并不是第一家参与的企业。但加多宝所采取的模式,却不同于普通意义上对贫困学子的单纯捐助。
“2001年,那个时候企业规模还很小,当时听说浙江温州有高考成绩很好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即将和大学失之交臂,但他们又渴望通过大学改变命运,经过正去到学生家里探访的员工的反馈,决定资助他们。”加多宝集团品牌管理部副总经理王月贵回忆道。
然而,时至今日,加多宝的这种助学模式已经是几经升级。
“我们希望给贫困学子提供的,不仅是一笔进入大学的助学金,更是一个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参与公益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加多宝的公益助学理念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王月贵所说的这个公益平台,就是“发展型助学”模式,这种模式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学子资助、爱心义卖和一堂课支教活动的体系化构建,引导受助学子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成长性发展。
一方面,加多宝对寒门学子给予每人5000元的资助圆其大学梦;另一方面,加多宝以公益为出发点推出了爱心义卖活动,创造出一个融合品牌、合作伙伴与消费者多方力量的爱心共同体,在这过程中,受助学子得益于爱心岗位的提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助;此外,加多宝还构建了“加多宝·学子情”一堂课支教活动,调动受助学子积极参与其中,很好地传递了加多宝的慈善助人理念。
其实在2006年前,加多宝的助学项目和很多企业一样,都是着力于给贫困学子提供资助。但到了2006年,加多宝一下子将资助范围扩大到了全国24个城市,并首次开启公益岗位的活动,“受助、自助、助人”的公益理念开始浮出水面;2011年,加多宝开始由企业公益向社会公益转变,联手5A级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展开合作,在当年共资助了高达2020名学子,并前瞻性地提出了“人人公益、全民助学”目标及“1帮2”助学的先进理念;2012年,加多宝组织包括往届受助学子在内的在校大学生及社会爱心人士参与爱心义卖、“一堂课”支教活动,践行、传承“1帮2”爱心助学理念;并借助微公益平台吸纳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助学,实现公益助学品牌的全面升级。
这种公益平台的构建,所发挥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来自河北农村、201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地质大学的王春晖,其经历就有典型的代表性。
2011年,加多宝的5000元助学金帮助王春晖顺利进入了大学校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庞宇娟一样,王春晖也通过勤工俭学自己赚取生活费用。不过,王春晖已经践行了“支教”的承诺。2012年8月份,王春晖加入“加多宝·学子情”一堂课支教项目,奔赴湖北山区支教。这次支教的经历更坚定了王春晖做公益的决心,如今,他已成为一个公益团队的负责人。同时,他的公益热情也感染了周围的人,一名网站编辑与同事一起,通过王春晖的支教团队资助了两名贫困学子。
在四川凉山美姑县龙窝乡中心学校,“加多宝·学子情”一堂课支教志愿者“莫说日子”给留守儿童上了一堂特殊的“梦想课”,通过讲述亲身经历,激发孩子对梦想的追求。而他,也曾经是一名受助于加多宝的学子。不仅是“莫说日子”,在“加多宝·学子情”一堂课支教近300名志愿者中,不少都是加多宝曾经的资助对象。
“让善意变成善行并不难,但让这种善行行之久远,则不仅需要爱心的支撑,还需要不断的创新。”王月贵如此解释加多宝助学公益路线不断演变的初衷。
加多宝赈灾:授人以渔,开创建设型扶贫
在外界看来,除了依托“加多宝·学子情”资助项目构建的“发展型助学模式”,加多宝另一个更为公众熟知的创举便是支持中国灾害救助和扶贫。
时光回流到2008年5月18日晚,由多个部委和央视联合举办的为汶川地震募捐的晚会上,一亿元的巨额捐款使加多宝集团“一夜成名”。“希望他们能早日离苦得乐。”加多宝集团的执行总裁阳爱星手持一张硕大的红色支票,以1亿元的捐款成为国内单笔捐款最高企业,吸引了国人的眼睛。社会公益产生的口碑效应立即在网络上蔓延,许多网友第一时间搜索加多宝相关信息,结果是消息传出10分钟后,加多宝网站随即被刷爆。“要捐就捐1个亿,要喝就喝加多宝!”“中国人,只喝加多宝”等言论迅速得到众多网友追捧。
继2008年的1个亿之后,2010和2013年,加多宝再次分别捐赠1 .3亿元和1亿元,在玉树震区、舟曲泥石流灾区、芦山开展扶贫项目。
“对于扶贫来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何况是一家企业。这也是为何我们会做出5年3次亿元捐赠行动最基本的出发点,更是我们坚持探索可持续性扶贫赈灾的动力。”王月贵表示。
据加多宝内部员工透露,在首笔亿元捐款之后,他们曾向负责操作款项的某机构咨询款项的分配和操作过程,但得到的回复只是款项已经全部捐给灾区,至于如何分配、用在了哪些公益项目上等细节问题,却知之甚少。
加多宝逐渐意识到,企业做公益慈善不应该只满足于捐款捐物,但是它又缺乏开展公益慈善项目的专业能力。而加多宝的这个感觉也恰恰戳中了中国企业公益缺乏长效机制的痛点。在天灾面前,许多企业慷慨解囊,但灾难过后,更值得关注的还是如何对灾民持续关注、致力于其灾后援建工作。
终于,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个专业公益平台,开始进入加多宝的关注焦点。
“对于因灾致贫的灾区群众,加多宝认为,不仅要对他们进行物质生活方面的援助,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项目的建设,授予他们脱离贫困的技能和平台。”王月贵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一句古谚语或者最能概括加多宝摸索扶贫项目创新路径的初衷。
这种灾区扶贫思路的转型,加多宝是从玉树地震后开始慢慢摸索的。2013,加多宝捐赠善款1 .1亿元,在玉树震区、舟曲泥石流灾区、芦山开展建设型扶贫项目。而这些扶贫项目的选定也并非漫无目的,而是加多宝和中国扶贫基金会深入灾区一线开展调研、根据灾区实际情况和灾民需求规划款项的使用方向而拟定的。
最典型的一个创新模式,就是加多宝在玉树震区试水合作社模式,这也是资金投入量巨大的灾后重建模式,但作为首吃螃蟹的企业,加多宝还是义无反顾地执行。
当时,依靠加多宝捐赠的巨额资金,中国扶贫基金会对玉树震区灾后重建展开了全面规划,投资拍下土地、玉树综合交易市场等稀缺资源与项目,建立基础设施,组织灾民筹建合作社、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当项目基础设施建好之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就将产权捐给合作社,这样不仅解决了短期收入问题,而且还能解决长期持续发展的问题。参与合作社的农民不仅拥有短期的资产,还可以开展经营,并能拥有股份收入。
小试牛刀获得成效之后,加多宝又迅速在玉树县结古镇东风村建成73座蔬菜大棚座;组建了甘达村运输队;为德达村捐牛、送奶车等组建奶业基地项目;甚至捐建了玉树州最大的农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这个交易市场运行收益的20%将设立玉树州扶贫基金,用于帮助其他贫困村脱贫致富。
这一些扶贫项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当地经济的推动是巨大的。据当地反馈的数据,比如运输队项目,20 11年4月开始正式投入运营,截至2013年8月,累计实现收入375余万元,纯利近300万元,实现分红三次,累计给灾民分红资金、物资120万元。农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以合作社的形式经营,帮助1000户贫困脱贫致富;而蔬菜大棚基地惠及200余名农牧民,将人均年收入在原来基础上提高了3000元。
通过开展公益扶贫项目,加多宝在帮助灾民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加多宝订单农业模式:既“输血”又“造血”
从“发展型助学”到“建设型扶贫”,我们可以看到,加多宝在“输血”的同时也在力图探索“造血”的公益路径。这种路径,在加多宝生产线上游9省的种植农户身上也能明显看出来。
梅州蕉岭县春风仙草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徐勇管理着一个有2000户农户的合作社,这个合作社种植着加多宝正宗凉茶重要原料之一的仙草。“农户的收入这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都买了房子,有的甚至买了车,如果是种植大户,一年的收入甚至可以有10万块。”在徐勇眼里,这几年种植仙草的农户生活的不断变化,正是加多宝带领农户致富的最好例证。
2008年之前,梅州蕉岭县一带虽然也有种植仙草,但因没有销路,愿意种植的农户零零星星的。2008年,这种现状改变了,当时加多宝对这里的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指标作了综合评估,确定这里的种植环境符合加多宝的要求后,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创订单农业发展新模式成立了合作社。
新模式下,加多宝给了农户更多的技术支持。“加多宝派驻了12个技术人员常驻在合作社。”徐勇告诉记者,这些技术人员对农户从选种、耕作、种植、修剪、采摘、晾晒、运输整个过程都会进行深度的参与和全程跟踪,“这种规范甚至会细致到规定苗与苗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用肥的种类和用量等”。
“因为没有技术,以前种植的亩产量就在600-700斤之间,但现在每亩的产量可以达到1100-1200斤。”徐勇表示,产量的提升,使得农户收益水涨船高,所以,这几年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一直在不断增加。
“每斤仙草的保底价是3.5元,如此计算每亩仙草的保底价大概在4000元左右,这个价格已经能保证农户略有利润。”徐勇表示,这两年加多宝收购仙草的价格一度高达每亩七八千块。“跟当地种植其他农作物的农户比起来,帮加多宝种植仙草的农户的利润要丰厚得多。”
梅州蕉岭县春风仙草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收入状况并不是个案。仙草主要分布在福建龙岩、广东梅州、江西的瑞金、会昌等地,这些产区大部分是位于偏远山区、经济落后的革命老区。“种植一亩仙草可以为当地带来4000多元的收益。在仙草种植主产区,一家两口可种植5至10亩,即每年可为每户农户带来1至3万元的收益。”加多宝品质与资源管理部总经理庞振国对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加多宝在9个省份建有种植基地,种植加多宝凉茶配料“三花三草一叶”(菊花、金银花、鸡蛋花、甘草、仙草、夏枯草、布渣叶等草本植物)“三花三草一叶”的种植,确实给当地农户带来远高于传统农作物的收益。山东平邑是金银花主产区,当地大多数为山区丘陵地,以往当地主要以种植花生、地瓜为主,每年只种植一茬,每亩地年纯收入不足1000元。改种金银花后,每亩地年纯收入均在3000元以上,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每亩地毛收入可达8000至10000元,这给当地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加多宝公益梦想:以善促善,人人公益
清道光年间广东鹤山人王泽邦研制出正宗的广东凉茶。1996年,加多宝的诞生开启了现代凉茶的新篇章,将凉茶饮料打造成我国继碳酸、果汁、茶饮料之后的第四大品类。如今,加多宝扛起“凉茶中国梦”的大旗,希望能将凉茶推向国际舞台,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在成长的过程中,加多宝的公益之路一路随之而行。回顾加多宝这十多年的公益路径,王月贵深有感触。公益对加多宝而言,首先意味着为消费者生产和提供一个好的产品。产品是优质的、安全的、健康的,对于企业而言就是最基础的公益;其次,企业必须能够承担起经济责任,实现盈利,让员工有收入能够照顾家庭,并保障上下游合作伙伴的经济利益。在此基础上,加多宝积极探索企业公益最有效的途径,从最初积极响应社会问题、捐赠大额资金和物资,到与专业组织合作,发展可持续公益,不断完善企业的公益行为。“
现在,加多宝又同步打造另一个梦———人人公益。无论从”发展型助学模式“、”建设型扶贫“还是订单型农业合作模式,加多宝这些公益行动的背后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性:让每一笔钱花在刀刃上,最终实现以善促善、人人公益。
在王月贵看来,加多宝一直坚信公益的普世价值,通过可持续公益行为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能让更多受益者成为爱心传承者,以企业小善带动社会大善,使公益正能量循环不竭,最终促成人人公益的全民善举。
在公益项目运作逐渐得心应手之后,加多宝也鲜见地将公益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加多宝集团是以为消费者提供健康时尚饮品为使命和注重公益事业的企业。
这个新的角度,决定了加多宝在未来公益模式创新上必然产生更大的推动力。任何公益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满。“王月贵透露,在玉树灾后重建中探索出“建设型扶贫”模式后,加多宝在雅安灾后重建中就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创新应用:在玉树灾后重建中,“建设型扶贫”更多地体现在单一的项目上;而在雅安重建中,我们尝试了整村援建的”建设型扶贫“模式,即通过设施完善、产业扶持、能力提升等关键环节,支持宝兴县雪山村建设成为特色文化村庄。
加多宝多次获得中国慈善行业最高荣誉“中华慈善奖”,这是对加多宝多年来公益路径最大的支持。未来,加多宝除继续关注教育和扶贫领域外,还将其他公益领域加大投入,如在个案捐赠领域,致力于通过加多宝对典型个案的援助,带动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持续关注。
“一家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加多宝希望通过自身的点滴努力,以善促善,带动更多公益力量关注并参与公益,营造一个‘人人公益’的美好氛围,让公益慈善在更大范围传播下去,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王月贵表示。
加多宝以一罐凉茶作为善心的开端,承接前人凉茶文化的心血结晶,积德累善,永葆赤子之心,该出手时就出手,为公益事业殚精竭虑,惠及千万同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加多宝十八年公益善行,是当之无愧的”大爱无言“。
B 18- 19版专题统筹:
刘斌专题执行:黄丽嫦 伍静妍 余少镭
只为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 广告,发稿等业务 请联系 